返回

文豪1978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620章 举一反三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回了洛杉矶。

    夫妻俩在穆赫兰道的豪宅相聚,林朝阳询问陶玉书合作的情况,她说起来兴致不高。

    百视达成立于1985年,最早以录像带租赁起家,仅仅花了10年便在全美开了8000家门店,在美国的任何一个小镇,你几乎都可以看到百视达的身影。

    现如今的百视达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,与好莱坞所有制片厂都达成了独家合作,确保这些制片厂的最新大片能够第一时间被他们的户看见。

    但既然是录像带霸主,合作的条件对于林氏影业而言自然谈不上多优渥。

    这种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的感觉陶玉书可不喜欢,何况在她看来,录像带租赁可是电影行业终端获利的利器之一。

    要知道百视达去年的营收已经逼近了40亿美元大关,这是什么概念?去年美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才54亿美元而已。

    而事实上,自1988年,美国电影市场的录像带租赁年收入就达到了51.5亿美元,而当时的票房收入只有44.6亿美元,并且这个数字在近两年还在不断加大。

    如此肥肉,陶玉书不眼馋是不可能的。

    可惜,现在的百视达已经是美国电影界的庞然大物,有钱都买不来。

    更可怕的是百视达现在依旧在以超快的速度在扩张,他们的目标是在3年之内将门店的数量扩张到1万家。

    在这种高强度的竞争环境下,即便陶玉书有心入局,也很难打破局面。

    她习惯性的跟林朝阳倾诉着内心的焦虑,林朝阳温言安慰道:“人力有时穷,你不能总想着把所有事都纳入到自己的掌控中。即便掌握不了,不是一样可以合作,一样可以赚钱吗?”

    陶玉书轻叹一声,“这些我倒知道。但掌握在自己手里,总比掌握在别人手里好吧?北美市场的知识产权保护比香江、内地强了太多,录像带租赁可是映后最重要的收益渠道。”

    林朝阳见她这么忧虑,说道:“前两个月索尼在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设备大展上展示的DVD技术你注意到没?”

    “那个我倒知道,听起来很美好。

    可任何技术的落地都不是一天两天完成的,更何况VHS录像带格式现在如日中天,哪里是那么好取代的。

    我看十年之内DVD录像带的市场份额都不太可能超越VHS录像带,再说就算有格式之争,也不会影响百视达在录像带租赁行业的霸主地位。”

    林朝阳摇摇头,“你没明白我的意思,我要说的是,很多时候那些行业霸主看似强大,但在新的商业模式或是技术创新面前,其实不堪一击。”

    陶玉书细细品味着丈夫的话,觉得不无道理,但这两件事又有什么关系呢?

    林朝阳打开了家里的电脑,输入了一个网址BookStacksUnlimited.。

    这家网站的名字可以翻译为“无限书库”,92年便成立于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,是美国最早的线上图书零售商。

    陶玉书滑动着鼠标,问:“你是说我们可以尝试把录像带放在网络上销售?在营销模式上另辟蹊径?”

    林朝阳摇摇头,“不。录像带市场销售只占很少的份额,租赁才是大头。”

    自嘲的笑了笑,陶玉书集中精神开动脑筋。

    林朝阳说的没错,在美国,10~15分钟的车程内就会有一家百视达的门店,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在便捷性上战胜百视达。

    美国的录像带租赁行业之所以会如此发达,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录像带高昂的售价。

    一盘录像带的定价动辄七八十美元,远超过普通用户的承受能力,注定只能成为少数人的收藏爱好。

    所以在美国录像带销售的市场要远远小于租赁市场,换言之,租赁才是占领市场的重点。

    林氏影业在香江拥有自己的院线,也有录像带贩售和租赁店,但香江地方狭小,人口密集,那里的经验放在美国可不适用。

    美国的录像带租金价格普遍为3~4美元,一盘VHS录像带以80美元计,至少需要流转20次才能盈利,这还没算店租、人工、水电、税金、邮费、损耗等成本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陶玉书不禁皱起了眉头,这条路看起来有些行不通。

    冷不丁的,她又想到了林朝阳刚才提到的DVD,忽然福至心灵。

    她对DVD技术有些了解,知道这种录像格式可以轻易的将一盘厚重的VHS录像带所能承载的内容载入轻薄的碟片之中。

    如果VHS录像带转换成DVD录像带,那么仅是邮费就可以节省一大笔费用。

    但最主要的还是录像带售价,DVD的售价要打下去才行。

    她进而又想到DVD录像带制作授权费、DVD播放机的推广销售、邮寄路线……

    陶玉书是个聪明人,举一反三不在话下,但面对这样陌生的事物,也不免感到茫然无措。

    “我想做个调研!”她突然说。

 

第620章 举一反三(2/4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